但张某将房屋出租给吴某,租赁合同未到期,此次集中执行便是要求租户吴某腾退房屋,移交给买受人冯某。
针对近期省日调度会反复通报我市各类施工工地扬尘污染管控严重不到位问题,迅速开展专项攻坚整治行动,严肃落实工地管理六个百分百,两个全覆盖,依法严肃查处扬尘污染管控措施落实不到位问题,公开曝光一批反面典型,严厉打击扬尘违法排污问题。精准分析和整改污染高值区域存在的问题。

摘要: 本报讯(记者 刘玉静)记者从市大气办获悉,继10月25日、30日两次重污染日后,11月2日至7日第二轮重污染天气过程仍将持续,初步分析,11月3日至6日尤其严重。认真落实差异化管控、差异化减排等要求,坚决防止防控不精准、粗暴一刀切问题发生。通过污染排放大户增加减排量等方法,最大限度实现本地排放总量不增加、有减少。切实增强执法的针对性、精准性、有效性,通过分表计电、在线监测、视频监控、高值分析、信访举报和各级交办问题,精准锁定执法目标、执法区域、执法企业,有力提高执法效能,时刻保持高压态势,确保各项应急管控措施落地落实。扎实做好控尘、控烟、控气等重点污染源工作。
在精准落实应急响应相关措施基础上,针对当前全市燃煤锅炉提前供暖新情况,扎实做好燃煤锅炉控污加药、驻场监督、常态化监测等工作,确保全市燃煤供暖锅炉持续、稳定、超低排放。针对近期出现的由油品问题导致车辆污染问题,强化对黑加油站(点、车)的依法打击力度。融合产业平台助推经济振兴——生产性保护,创造性转化,讲好廊坊故事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近两年来,组织文化惠民七进演出和月来月有戏精品演出超过2900场,举办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实验艺术展、幸福廊坊文化艺术节等十件惠民实事,开展戏曲进乡村、书画进万家、文化旅游大讲堂、彩色周末群众广场文化等活动……一系列特色文化品牌活动为廊坊百姓奉献了一场场丰盛的文化盛宴,文化惠民演出让廊坊的城市乡村充满着浓浓的文明氛围和文化馨香,使这座独具魅力的京畿名城洒满文化的甘露和光辉,有温度的文化生活成为廊坊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重要精神维度。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城市,京畿福地廊坊,传统文化灿若星辰,民间艺术斑斓多姿。见贤方能思齐、崇德才能向善。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市深入挖掘特色地域文化,先后创排了舞台剧《双河》、河北梆子《宋相吕端》《孙毅将军》、音乐剧《紫檀》、大型现代京剧《脚印》等文艺精品,将生活与艺术完美结合,引导人们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时代价值、讲好廊坊故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曾多次走出国门,分别到美国洛杉矶、马来西亚吉隆坡、匈牙利布达佩斯、波兰华沙等地展示廊坊文化魅力和精神风采。

开展京津冀京东大鼓书会、飞叉交流展演大会、古风遗韵传统音乐交流研讨会、在北京王府井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匠·艺——北京海淀、河北廊坊非遗项目联展。拥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艺术表演场馆6个、文化传媒公司432家,具备了相对完善的文化消费设施场所和文化供给基本阵容。为加强我市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2014年以来,我市把非遗生产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相融合,相继组织全市非遗项目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一带一路一城国际文化艺术节、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中韩俄蒙文化交流展会、河北省特色文化产品博览交易会等国际、国家和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展会30多次,拓展了墨西哥、尼泊尔、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从中汲取了革命的宝贵经验和精神力量,凝聚起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强大合力。
廊坊充分发挥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平台作用,开展非遗项目区域交流,构建京津冀文化生态圈。在大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今天,我市对民间文化艺术大力弘扬、创新发展,保护传承双促进,公共服务再完善,惠民工程求实效,品牌活动树形象……擦亮文化名片,增强城市软实力,有效地提升着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满足感。廊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补短板、强特色、优服务,发力供给侧,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通过新建、改扩建、整合等多种途径,推动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激发和释放文化消费潜力,开创了廊坊市文化事业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文化惠民新乐章。2016年以来我市举行大型公益文化惠民演出月来月有戏精品演出年活动,一月一主题,一月一精品,全年共组织演出12场,内容涵盖了综艺、杂技、戏曲、相声、儿童剧等多种艺术门类,充分满足了市民多种观赏需求。
民间文化保护传承——17年不遗余力,国家级非遗总数居全省第二秸秆扎刻、景泰蓝、核雕……这些丰富多样、具有廊坊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被人熟知。参加全国性非遗文化展演交流,展示独特隽永的廊坊记忆。

今天,在廊坊这片魅力热土上,文化事业百花齐放,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创新活力迸发,文化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参加北京朝阳区,天津西青区、武清区举办的群众文化体育节,通州区举办的通武廊文化交流季、非遗交流体验活动。
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文化惠民,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我市将更多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而这一切,得益于廊坊市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展开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先后建成廊坊市文化公园、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壹佰剧院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古典家具产业、工艺美术业在浙江、广东、广西、云南、江苏等省份发展了代理商及加盟商。廊坊市参展非遗项目及企业共获得国际级奖项8个,国家级金奖31个,省级金奖13个,其它奖项13个。旅游厕所、房车营地、旅游交通标识牌等超额完成任务,我市文旅公共服务建设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站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前,廊坊文化强市的宏伟画卷正徐徐铺展,文明内化的精神力量将激荡着546万廊坊儿女,热切地表达着对创造美好生活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祈愿国泰民安的殷殷期盼和百年追梦的美好愿景。高标准建设了安次区第什里风筝小镇、永清县别古庄核雕小镇、广阳区南汉宫廷忆述小镇、霸州胜芳民俗文化小镇等一批特色非遗小镇,带动了全市乡村旅游、文化体验、体育休闲的产业发展。
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避暑山庄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交流促进友谊,共享推动进步。
加强区域文化交流共享——美美与共,扩大朋友圈展示廊坊文化自信纹样典雅的景泰蓝、酥松绵软的传统糕点、走如游龙的八卦掌表演……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非遗展品,一道道可口的非遗美食,一个个精彩的民俗表演让人叹为观止,展示着燕赵文化的丰厚底蕴。这些历史的沉淀、传统文化的基因,也让大众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民间文化的迷人魅力。
本报记者 贾珺 摄苏桥飞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个,省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5个。本报记者 贾珺 摄香河景泰蓝制品诠释丝绸之路精神。从2012年开始,省、市财政分别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我市累计争取省级专项资金300余万元,下拨市级专项资金800万元,用于非遗项目保护和传习活动。
2020年11月27日至30日,通武廊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展暨第八届廊坊特色文化博览会在廊坊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来自通武廊三地近100项非遗和文创精品项目共1000多件展品参展,为市民烹制了一道丰盛的文化盛宴。本报记者 贾珺 摄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人类最珍贵的集体记忆。
目前,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1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1个、博物馆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05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3374个,市县乡村四级文化基础设施实现了全覆盖。而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映现着古老的历史文脉,弘扬着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2012年,有着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之称的冀中民间传统乐会之一的固安县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屈家营音乐会赴台湾开展交流演出。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8名。
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四级文化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廊坊经验全国推广共同富裕既是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也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我市突出特色打造文化品牌,深入推进文化活动惠及千家万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健全并不断扩大。组织大厂花丝镶嵌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多次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全国和省级非遗专题展会。
2013年,霸州胜芳南音乐会、文安里东庄音乐会赴山东枣庄参加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荣获最佳传承奖。本报记者 ... 安次区葛渔城重阁会上演民间花会
图为北运河廊坊段风光。6月26日,北运河廊坊段与北京段的同步实现旅游通航,按照通航引领、产业带动、文旅融合、全域发展 ... 我市紧紧围绕重大国家战略,把加快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作为重中之重,集中精力、聚焦重点、全力攻坚。
本报记者 贾珺 本报通讯员 赵祥茹 摄。6月26日,北运河廊坊段与北京段的同步实现旅游通航,按照通航引领、产业带动、文旅融合、全域发展的思路,整合沿线旅游资源,全力塑造蓝绿交织、景城交融、生态宜居的城乡风貌,奋力开创北运河廊坊段旅游通航新格局,对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加强历史风貌保护、增进民生福祉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